特别报道 | 肖绪文院士在第一届“绿色建造与运维”暨第三届“碳中和与碳达峰”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15    

编者按:12月1日,在第一届“绿色建造与运维”暨第三届“碳中和与碳达峰”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简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肖绪文在会上作了题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与思考”的大会特邀报告。笔者认为该报告对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从业者有着深远意义,因此向大家做一个简要分享。


肖绪文院士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与思考”这一报告首先从当前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施工法在技术成熟、施工成本相对较低等方面暂具优点,但随着发展形势变化将会暴露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高投入的弊端谈起,认为:装配式建造的提出是破解以上弊端的有效方法。

报告展示了装配式建造的政策推进和发展现状。肖绪文院士提及:总体而言,尽管在体制机制的适应、技术研究的深入、标准研制的配套、设计因素的制约、部品部件模块化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装配式建造的推进仍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重大变革,是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应立足于建筑品质提升,实现系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在技术的实施路径上,肖绪文院士谈到,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主流连接方式仍然沿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构造思路,大多采用“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方法存在的钢筋套筒连接的数量较大,成本较高;套筒灌浆需要连接的钢筋多,就位困难;灌浆质量不易保证等诸多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是制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的重要障碍。基于装配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造方式的差异,如果不能跳出现浇结构钢筋构造连接的惯性思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就难以实现有效突破。

肖绪文院士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围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方式所形成的典型成果:

1、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连接存在的痛点,研究形成了:1)预制墙板SGBL的装配式剪力墙;2)竖向钢筋错位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3)钢筋错位连接的SGBL装配式剪力墙等三个各具优势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2、针对框架结构节点处钢筋密集难以准确就位的难题,研究形成了大直径钢筋在框架结构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成果。

3、针对楼层叠合板制作存在的问题,研究形成了四面不出筋叠合楼层板体系。

围绕以上三方面的五项典型成果,团队从基本思路、试验方案、试验结果、工程示范、标准编制、效益、成果评价七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肖绪文院士向现场观众做了全面深入的讲解。

肖绪文院士分享到:装配式建造是建筑业减少现场工作量,改善作业条件,将建造更多转化为制造的有效方式,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装配式建造技术本身的安全度也是可以信赖的。肖绪文院士多次提及装配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方式生产具有差异,关于如何妥善处理这种差异?在报告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不应简单延续现浇结构的构造思路,而是结合结构装配化施工特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思考和技术创新。

报告还强调了:设计施工一体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建立健全;建筑构件、部件和配件制造的自动化、专业化生产;建筑部件整体化和设备管线模块化的装配;重复量大、点大面广的建筑类型;装配式建造产业链上的补链和增链等方面在建筑装配化推进上的重要性。

肖绪文院士团队对预制墙板竖向钢筋不连接的装配式剪力墙、钢筋错位连接的装配式结构、边缘构件钢筋错位连接的预制墙板竖向钢筋不连接装配式剪力墙、大直径钢筋的装配式框架和叠合楼层板四面不出筋体系等结构的开发过程,既是对跳出现浇结构钢筋构造连接惯性思考,从而实现有效突破思路的诠释;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建筑结构装配化的重大技术难题;其结构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施工的便捷性还十分有利于在业内得到全面推广,并能够助推装配式建造更快、更优的发展。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本场报告针对业界关于装配式建造方式存有的一些疑虑,做了极好的回应。

第一届“绿色建造与运维”暨第三届“碳中和与碳达峰”学术会议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绿色建造与运维分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同济大学绿色建造研究中心、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协办,《Low-carbon Materials and Green Construction》提供期刊支持。


Copyright©2016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