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日,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承办的《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国家标准编制组2025年度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教授,主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焰周、原副总工程师徐厚军,主编单位同济大学李元齐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叶继红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明教授,武汉大学郭耀杰教授、东南大学舒赣平教授、湖南大学舒兴平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李海旺教授、重庆大学石宇教授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标准主编徐厚军主持。
王静峰院长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专业特色,强调了学院在冷弯型钢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推广。他指出,冷弯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效、绿色低碳等显著优势,近年来学院在该领域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工程实践与标准制定,初步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科研体系。
陈焰周副总工在致辞中回顾了《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的修订历程,介绍了新标准即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要背景。他指出,冷弯型钢结构作为一种具备工业化潜力的结构形式,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光伏装备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针对工程实际中存在的理解难点、设计复杂等问题,他建议,一是增强标准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鼓励通过教学试验、设计手册等方式提升工程师对标准条文的掌握;二是拓展标准应用范围,推动冷弯型钢结构从构件层面走向系统层面;三是构建规范更新与技术反馈的长效机制,借助编制组年度工作会议持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周绪红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与合肥工业大学的交流合作历程,表达了对冷弯型钢结构技术和标准工作的高度关注。他指出,冷弯型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建造形式,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理论研究持续深化,但推广应用仍存在产业支撑不足、经济效益不显著等现实难题。他提出: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系统总结工程经验与关键技术成果;二是加快技术创新,聚焦新材料、新节点、新构造体系的突破;三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冷弯型钢结构向高层建筑、农业设施、能源装备等领域延伸。
本次研讨会围绕“构件设计、抗震疲劳、材料连接”三个专题展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前沿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在闭幕式,标准主编徐厚军副总工与李元齐教授作总结发言。他们对合肥工业大学的精心承办表示感谢,对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深度思考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指出,下一轮的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的修编准备工作需要积极展开,后续将进一步吸纳研讨会议成果,完善标准体系逻辑与条文表达,推动规范更具科学性、适应性与前瞻性。
会议期间,8月1日召开了《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标准翻译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冷弯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制工作会议,由同济大学教授李元齐和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徐厚军共同主持。8月3日,参会专家前往合肥国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考察长丰县吴山镇的装配式绿色农房示范项目,参观了冷弯薄壁型钢轻聚合物复合墙板与装饰一体化板的智能化生产线。
《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是我国建筑结构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之一,对于推动建筑工业化、提升建造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有效推动了冷弯型钢结构相关理论、标准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了标准体系完善与技术创新的方向,为我国冷弯型钢结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Copyright©2016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